top of page

認識天主教

  • 作家相片: David K Y Li
    David K Y Li
  • 2021年1月8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天主教(英文為 Catholic Church),其名稱源自希臘文 Katholikos,意思是“普世的”、“大公的”,所以亦被稱為“大公教會”。天主教是兩千年前由耶穌基督所創立的,以羅馬為中心,為區別於十一世紀出現的東正教及十六世紀出現的基督教各派別,又被稱為“羅馬公教”。羅馬公教傳入中國後,借用華人文化中的“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 ,把所信的神稱為“天主” ,因而稱所奉的教為“天主教”,天主教是羅馬公教在華人世界的稱呼。 天主的英文叫做God或Lord,中譯有天主、上主、神、上帝、耶和華等等名稱,即我們華人俗稱的天公、老天爺、皇天等等。天主是浩瀚宇宙及天地萬物的創造者,祂是純粹的精神體,沒有形象可描述。祂在未有宇宙之前即已自有存在,也會永遠存在,祂是唯一的神。 天主教建基於對耶穌基督的信仰上,耶穌基督是降生成人(一個猶太人)的天主子。天主教繼承猶太教的一神觀念和舊約聖經。耶穌基督的行事,則記載於新約聖經的四部福音裡。他先在猶太人中宣講天國福音,教導世人悔改從善,敬天愛人,走真理的道路而進入永生。兩千年前,耶穌靈肉升天後,他所揀選的以伯多祿(英文為Peter又譯彼得)為首的使徒,立刻展開傳教工作,從猶太到小亞細亞,傳到當時的羅馬帝國各地,並在各地建立教會,而使福音傳佈到普世人類。伯多祿在羅馬殉道,故羅馬成了教會的中心,羅馬的主教成了伯多祿的繼承人,我們稱他為教宗。 天主教的信仰告訴我們,天主創造我們也愛我們,天生五穀百果養育我們,即便是我們做錯事犯了罪,他好像慈父慈母一樣仍然愛我們,甚至為我們的罪犧牲自己——天主甘願卑微而由童貞瑪利亞降生成人,天主成為納匝肋人耶穌後,為人的罪做補贖,自我犧牲換來我們得到生命,而且這個生命不只是現世幾十年,而是天國永遠的幸福和喜樂,人生易逝,天國才是人永遠的家鄉,但我們人對天主也應該有知恩報恩之心。天主教以「真」「善」「美」「聖」為人生追求之道,兩千年來吸引了很多人追隨耶穌基督的博愛精神,以天主教為他們的信仰,目前全世界有超過十二億的天主教信徒。 天主教以「真」「善」「美」「聖」為人生追求之道,兩千年來吸引了很多人追隨耶穌基督的博愛精神,以天主教為他們的信仰,目前全世界有超過十二億的天主教信徒。 天主教追求真理的精神助長了科學的發展,因為科學也是來自真理之源——天主。很多偉大的科學家都是天主教徒,例如,發明印刷術的古騰堡、天文學家哥白尼、發明望遠鏡的伽利略、發明解析幾何的笛卡爾、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遺傳學之父孟德爾神父、發明量子論的普朗克、發現鐳元素的居里夫人。此外,電學中的電流單位、電壓單位、電阻單位皆以三位傑出物理學家天主教徒的姓氏命名的,這三位天主教徒為安培、伏特、歐姆。另外,發明無線電且在1909年榮獲諾貝爾獎的馬可尼也是天主教徒,馬可尼曾說:「在我一生所遭逢的許多橫逆中,天主是我唯一的安慰」。還有,十六世紀天主教利瑪竇神父把西方科技、數學、天文學等帶進中國,開始了中國現代科學的先河。以上列舉的科學家只是篤信天主教的著名科學家中的幾位而已,人數眾多,不勝枚舉。 信仰天主教的人很多,全球一家,人人努力遵照耶穌的教導,慈悲為懷,行善濟世。天主教首先開創了醫院、學校、孤兒院、養老院等等照顧窮人、病人、弱勢者。首先提倡平等自由博愛的觀念,消除了奴隸制度等等。台灣的天主教會對社會的關懷和實際為服務社會所做的慈善事業是有口皆碑的,例如,醫院、診所安老院、啟智中心、殘障中心、療養院、少年城等等。也有眾多的社會服務工作,例如,愛盲中心、原住民服務、外籍勞工、失智老人、迷途少女、流浪漢、監獄牧靈、醫療和臨終照顧等等,無一不是為一般人們所疏忽,或無力照顧的卑微的、弱勢的、困苦的、沉默的,極需幫助的人們服務。 天主教看重人的工作和創造力,藝術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包括音樂藝術、繪畫藝術、建築藝術等都有非常令人讚嘆的表現,例如,葛利果音樂、典藏在法國羅浮宮的藝術品、義大利的米蘭教堂的建築等等,不勝枚舉。天主教的藝術表現高雅、和諧、美觀而成為天上事物的記號與象徵,提升人的精神素質。 天主教產生很多有聖德的人,1979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的德蕾莎姆姆(Mother Teresa) 就是其中一位,德蕾莎姆姆1997年與世長辭時最後的話是:「耶穌,我愛你。」這些聖人聖女為了服務窮苦的人,犧牲自己的青春和享受,原因是學習耶穌的榜樣,燃燒自己,照耀別人。

天主教尊重所有的文化及宗教裡的德行,例如,孝愛父母,敬禮祖先,做社會的好公民等等。「那裡有真善美聖,那裡有愛,那裡就有天主的存在。」所以我們常說:「天主是愛」。天主教會本著耶穌基督精神,以奉獻犧牲的服務態度,關懷社會,直到永遠。也許您對天主教的信仰和教義是模糊的,但對天主教會的關懷社會,以行動表現博愛的精神,一定有所聞。教會對社會的關懷,是不分時代、地域、種族、宗教、階級、語言、文化的。如果您想進一步了解天主教並認識耶穌,以得到比現世生命更大的永生。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拉特朗大殿洗禮堂 修補五世紀馬賽克壁畫

(綜合天美社╱本報訊)羅馬聖若望拉特朗大殿的「洗禮堂」近期復修馬賽克璧畫,工作人員在保留昔日物料的同時,也借助當今工藝去修補丟失的部份。 「洗禮堂」建於公元440年,位於大殿後方,是羅馬初期唯一的洗禮場所。 ................... 閱讀更多 ...

 
 
 
【義筆容辭】和平的四大支柱

聖教宗保祿六世於1968年將天主之母慶節訂為世界和平日,為推動世界和平許下承諾和冀盼。他認為這個傳統有助教會在祈禱及默想之中,滋養渴求和平的恩典,因聖母瑪利亞是促成基督降臨的恩寵之開端,基督則是宣布和平的福音之活見證。之後歷任教宗於該日都會發表《和平日》文告,這些文告大多以...

 
 
 

Comments


bottom of page